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健康知识 > 健康知识

警惕基孔肯雅热这种“蚊子病”!

来源:景德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:2025-07-24 16:46 访问量:

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
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 Fever)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。这个拗口的名字源于非洲土语,意思是“弯腰”,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严重的关节疼痛而弯腰屈背的样子。该病最早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被发现,我国1987年在云南报告首例,近年来在广东等南方省份也有输入性或本地病例报告。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,主要靠伊蚊(就是身上有黑白花纹的“花蚊子”)叮咬传播。



目前在亚洲、非洲、欧洲和美洲等110多个国家已发现基孔肯雅病毒,如今该病借助气候变化与跨国旅行快速扩张版图,我国口岸也持续面临输入风险。


主要症状有哪些?

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3-7天(1-12天内都可能),主要症状可概括为“热、痛、疹”

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,那滋味可不好受,身体会出现这些症状:

✎ 高烧急袭

患者体温可迅速飙升至39甚至40以上,体温持续高烧不退,就像身体里有个“小火炉”熊熊燃烧。

✎剧痛缠身

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、关节肿胀,可伴有全身性肌痛,浑身疼得就像被人使了“酷刑”,特别是手脚的小关节,疼到让人走路都打颤,要知道“基孔肯雅”的含义就是“屈曲如被折断”,描绘了患者因剧痛而弯腰的姿态。

✎皮疹显现

高烧数天后,过半患者躯干、四肢的伸展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,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。

跟登革热症状相似

有小伙伴看到这里可能就产生了一种熟悉的感觉,怎么越说越像登革热呢!

是的,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,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发病初期都有高热、头痛、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,容易混淆。

不过,二者也是有区别的,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,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。

⚠重要提示⚠

1. 感染基孔肯雅热,大多数患者能完全康复,但关节疼痛可能迁延数月甚至数年,影响生活质量。


2. 婴幼儿、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)感染后风险更高,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,需特别关注预防。

它是如何传播的?

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白纹伊蚊(俗称“花斑蚊”或“花蚊子”)叮咬传播。该蚊虫喜欢在较为洁净的积水容器(如花瓶、水缸、盆罐、轮胎、树洞、竹筒、废弃容器等)中繁殖。主要在白天活动叮咬人,尤其是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是活动高峰。

如何预防?

不会人传人不会通过空气、日常接触或呼吸道直接人传人。

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,也无疫苗可预防,所以防蚊灭蚊、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。


1. 清除蚊子“老巢”


✎翻盆倒罐:对于房前屋后、阳台或窗台等露天场地的饮料罐、食品盒、玻璃瓶、水桶、花盆托盘等各种能形成积水的容器,及时清除丢弃或翻倒过来,防止积水。


✎植物换水:水生植物定期换水洗瓶(每星期至少1次)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。


✎电器积水:及时清理空调、饮水机托盘等积水。


填平坑洼:填塞竹筒、树洞,废弃轮胎打孔或遮盖防积水。

2. 做好个人防护


✎在家时安装纱窗纱门,阻挡蚊子进入室内,睡觉时使用蚊帐;


✎居家发现有成蚊时,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杀虫气雾剂、蚊香、灭蚊片等卫生杀虫剂、电蚊拍等灭蚊。


✎在户外活动时,建议穿长袖长裤预防蚊虫叮咬,也可涂抹驱蚊剂,以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。

⚠特别提醒⚠

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回来后,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,若出现发热、关节痛等症状,务必立即就医,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!

外出健康提示

  • 了解目的地疫情

出行前,通过官方渠道(如目的地疾控中心官网、国家卫健委国际旅行健康建议)了解目的地是否有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疫情。


    • 严防蚊虫叮咬(最关键!)

    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在外露的皮肤和衣物上涂抹(喷洒)含有效驱蚊成分(如避蚊胺DEET)的驱蚊剂选择有纱门、纱窗或空调的住所避免蚊虫高峰时段外出



    相关文档:
    相关附件: